1. 首页 > 人工智能

政策引导、要素协同与文化滋养:构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生态的三重路径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11-25
摘要:北京对顶尖大模型算力最高支持3000万元,杭州四年投入10亿元算力券,上海“模速空间”已聚集近400家大模型企业。各地正从政策、要素、文化三层路径构建AI创新生态。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生态已成为区域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。近期,北京、杭州、上海等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,通过精准政策供给、完善要素市场、厚植文化土壤三种路径,构建有利于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的生态,政策引导、要素协同与文化滋养:构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生态的三重路径

 

北京对顶尖大模型算力最高支持3000万元,杭州四年投入10亿元算力券,上海“模速空间”已聚集近400家大模型企业。各地正从政策、要素、文化三层路径构建AI创新生态。

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生态已成为区域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。近期,北京、杭州、上海等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,通过精准政策供给、完善要素市场、厚植文化土壤三种路径,构建有利于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。

北京市对达到国内一流、国际领先水平的大模型算力成本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;杭州市则计划四年投入10亿元算力券,为企业分担创新成本。这些政策正从单纯资金支持转向系统性生态构建,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从“短平快”项目堆砌向可持续发展转变。

01 政策精准供给,构建制度保障体系

各地政策正从单纯补贴转向系统性生态构建。北京市出台《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》,提出16条具体措施,对打造行业头部大模型、构建高性能通用智能体等项目提供最高3000万元支持。

杭州市实施算力券和智能券政策,对采购智能算力服务和模型服务的企业按合同金额的30%-50%给予补贴,特别向中小企业倾斜。

政策导向从“一刀切”转向精准分层。北京市针对大模型训练、仿真验证平台、安全保障平台等不同环节设置差异化支持标准。杭州市建立“初创—成长—领军”企业梯度扶持政策,覆盖从创业项目资助到“隐形冠军”企业奖励的全生命周期支持。

评价机制也从事前评审转向效果评估。北京市对“具有行业推广性、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”的通用智能体按调用算力成本给予支持,体现实效导向。杭州市则通过“企业认定、政府认账”机制,加大对人工智能企业的人才授权认定力度。

02 要素市场配置,打通创新资源通道

数据、算力、人才是AI创新的三大核心要素。在数据方面,北京市支持建设高质好用的行业数据集,对企业数据参与模型训练给予激励。杭州市则积极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,新增5个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领域和10个典型应用场景。

算力资源配置走向集约共享。北京市支持制造业企业便捷访问数据处理中心,降低创新门槛。杭州市打造“算力超市”,实现多元算力资源有效汇聚和供需高效匹配,计划到2025年底使全市智能算力服务规模超过50EFLOPS。

人才引育机制不断创新。杭州市对人工智能顶尖人才连续三年给予顶格政策支持,对外籍高端专家给予每年最高60万元年薪资助。北京市则支持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,基于生产场景和真实课题开展培训。

金融支持体系更加多元化。杭州市引导“3+N”产业基金群投向人工智能的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,并创新推出最高50万元的科技保险。北京市则加强模型应用金融服务,创新“AI智造贷”等金融工具。

03 创新文化培育,营造包容试错环境

包容失败、鼓励试错的文化氛围是创新生态的“软基石”。杭州市明确提出“坚持‘无事不扰、有求必应’的服务理念,营造宽松活跃、高效服务的发展环境”,并探索对人工智能新技术、新业态设置观察期和包容期。

北京、杭州等地积极搭建思想交流平台。杭州市依托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、云栖大会、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等赛会活动打响创新品牌。北京市则组织标杆案例宣传推广,建立案例宣传网络平台,促进经验交流。

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成为各地共识。杭州市通过建设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和具身智能产业联盟,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。北京市则支持企事业单元基于生产场景和真实课题开展培训,培育创新实践能力。

04 区域协同布局,构建差异化生态模式

各地根据资源禀赋构建特色化生态模式。上海聚焦“模速空间”核心载体,构建“北斗七星”产业矩阵,形成独特创新生态,已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。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扩散。

杭州采取“政策—市场—文化”三位一体策略,在资源禀赋不占优情况下实现突破。其计划到2025年培育2个国际一流基础大模型、25个行业应用大模型,推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超3900亿元。

北京则注重赋能传统产业升级,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。通过支持企业建设模型安全靶场、打造具身智能工厂示范标杆等措施,促进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实际应用。

05 创新生态成效,企业竞争力提升

良好的创新生态有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。上海“模速空间”已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,累计推动50个备案大模型落地,约占全市的61%。这表明集群效应正在加速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。

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明显,计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超700家,新认定人工智能领域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5家以上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逐步完善,覆盖从初创到领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。

跨界融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北京市鼓励人工智能与新材料融合创新,计划到2027年形成15个人工智能赋能的标杆性新材料产品。这种跨领域合作正催生新的增长点,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。

随着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地政策持续优化,人才、数据、算力等要素市场日益完善,创新文化氛围逐步浓厚,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生态将更加健全。

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技术或产品的竞争,更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。那些能够有效整合政策、要素、文化三重优势的区域,将更有可能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。